市面上膠原蛋白琳琅滿目,有的廠商說分子量越小越好吸收;有的說型態是重點,第二型比第一型好;有的說含量最重要,甚至有人覺得補充膠原蛋白是智商稅,經由代謝會被分解,根本不能被身體利用。
到底誰的說法是對的?真的是智商稅嗎?本篇將會把所有知識傾囊相授!

膠原蛋白是什麼
膠原蛋白( Collagen )是三股螺旋結構,主要以甘胺酸( Glyicne )、脯胺酸( Proline )、羥脯胺酸( Hydroxyproline )及羥離胺酸( Hydroxylysine ),因結構的延展性及穩定性,可以在皮膚、血管壁、肌腱、韌帶、骨骼、齒質、眼睛角膜中,發揮如同蓋房子時鋼筋骨架,幫忙支撐、連結、維持形狀及建構組織。
透過食物中吃到的蛋白質,經由消化道分解為胜肽、胺基酸,依據身體所需可以被人體自行合成,組成膠原蛋白。
因在人體中分布的區域非常廣,目前發現共有 28 種以上的分型,最豐富的是第一型、第二型、第三型。

膠原蛋白的功效
「那既然人體可以自行合成膠原蛋白,似乎不用特別補充?」
其實不然。
補充膠原蛋白除了提供原料讓身體合成,更重要的是透過有效胜肽傳遞訊號,刺激纖維母細胞( Fibroblast )增生,進而刺激人體合成膠原蛋白、修復受損傷口。
非變性第二型膠原蛋白( Undenatured Collagen Type Ⅱ;UCⅡ )甚至可以與十二指腸的腸相關淋巴組織( Gut-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GALT )互相作用,讓免疫細胞的 T 細胞轉化為調節性 T 細胞 ( Treg ),分泌抗發炎的細胞激素 TGF-β、IL-4、IL-10,讓身體減少發炎、促進軟骨修復。
- 簡單來說,可以歸納出三大功效:
- 提供合成原料
- 透過纖維母細胞刺激人體合成更多膠原蛋白
- UCⅡ 透過腸道調節,減少發炎及增加修復
※腸相關淋巴組織是指:腸道黏膜淋巴細胞和黏膜細胞所形成的免疫屏障。
※纖維母細胞( Fibroblast )是製造膠原蛋白和細胞基外質(extracellular matrix)的細胞。
誰需要補充?有副作用嗎?
適合的人
想額外補充膠原蛋白,也需要補對人才能發揮功效,下面四種情況最適合:
- 想增加皮膚彈性:皮膚中有膠原蛋白、彈性纖維、纖維外基質,除了保護作用,也幫助維持彈性、運輸養分、建構組織,因此與外型有關。
- 有運動/意外傷害:韌帶和肌腱的主要成分是膠原蛋白,受傷時可以補充幫助修復。
- 有退化性關節炎:是指因長期使用膝關節,內軟骨退化和磨損所導致關節腔變窄,引發腫脹、僵硬、疼痛、活動度不佳,甚至不正常增生而變形。也建議搭配葡萄糖胺加上軟骨素,或是玻尿酸,增加潤滑和軟骨修復。
- 有類風溼性關節炎:因免疫系統失常和發炎物質增加,造成身體將正常細胞誤認為敵人攻擊。可以試著透過調節腸道免疫狀況,幫助改善發炎,也建議增加抗發炎來源,像是:薑黃、乳香等。
不適合的人
膠原蛋白本身不太會有副作用,但過度攝取會造成肝腎負擔,尤其以下族群需特別留意,請諮詢專業營養師:
- 肝腎功能不佳者
- 腸胃道功能不全
- 嬰幼兒及孕產婦

含量才是重點,要吃多少?
膠原蛋白需足夠的含量才有效,依據在人體的作用方式、濃度及化學結構不同,又分為四種建議含量:
- 第一型膠原蛋白:5000 毫克/天。
- 三胜肽膠原蛋白:1500 毫克/天。
- 變性第二型膠原蛋白:300~400 毫克/天。
- 非變性第二型膠原蛋白( UCⅡ ):40 毫克/天。
含量到達以外,三個重點需留意:
- 挑選經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有效胜肽,這些胜肽包含羥脯胺酸( Hydroxyproline )的二胜肽或三胜肽結構,才能真正刺激纖維母細胞,促進身體膠原蛋白的合成。
- 魚皮和魚鱗的來源,吸收率相較於豬皮和牛皮更好。
- 由於每個人的受傷和發炎情況各不相同,並且對每種保健品的身體反應也各有差異,因此需要定期追蹤和評估,才能努力使效益最大化。
食物中有膠原蛋白嗎?
有,僅在動物中,像是魚皮、豬皮、豬腳、牛皮、雞腳、雞翅,吃完後會被人體消化分解為胜肽和胺基酸,提供身體合成的原料,但因特定胜肽片段不足,無法刺激纖維母細胞幫助合成,同時這些食物中也富含飽和脂肪酸,吃太多反而弊大於利,因此不建議大量從食物攝取。
植物中沒有,有些天然食物吃起來會有黏稠的感覺,不是膠原蛋白,是因為有水溶性纖維(植物膠、多醣體),像是:燕麥、柿子、秋葵、藻類、木耳等。
因此茹素者沒辦法吃到膠原蛋白,若有需要,建議嘗試蛋殼膜原料的保健品(蛋素),也可以幫助肌腱、軟骨,降低發炎反應。
其它經過勾芡的食物,像是:玉米濃湯、肉羹湯、酸辣湯,喝起來會感覺黏稠,則是因為澱粉糊化的特性。

不同劑型該怎麼選?
不同劑型的適用情況皆不一樣,且各別有其優勢。
- 粉劑:可以添加最多內容物,但貯存需特別留意,適合第一型膠原蛋白、三胜肽膠原蛋白。
- 錠劑:相較於粉劑空間較小,適合非變性第二型膠原蛋白。
- 膠囊:空間最小,但能減少原料在口中的味道,增加適口性,適合有添加薑黃等複方成分。
該選擇單方還是複方?
從上述得知,膠原蛋白主要區分為「改善皮膚」及「關節修復」,加入適合的輔助成分可以更有感,針對不同需求選擇。
- 改善皮膚:建議搭配其它增加彈性、保濕、美白、抗老的原料,像是維生素 A 、維生素 C 、葡萄籽、紅葡萄葉、智利酒果、百香果籽、玻尿酸前驅物等等。
- 關節修復:建議搭配其它幫助膠原蛋白合成、增加修復及活動度、增加潤滑、抗發炎的原料,像是葡萄糖胺、玻尿酸、軟骨素、鮭魚鼻軟骨、 MSM 、薑黃、乳香、棕櫚果、維生素 C 等等。
以往營養諮詢經驗中很多人就會問,那成分越多越好嗎?
其實不是哦!保健品與藥物一樣,每個成分需達到特定量才有作用,但每顆 / 每包中能裝的量有限,意味著成分越多,各個成分能裝的含量越少,所以選擇證據較明確的成分,並達到所需攝取量,才是真正有效哦!
什麼時候吃?有最佳時機嗎?
一般人吃單純的膠原蛋白,會建議餐前空腹吃,且可以與其它保健品一起吃,但有兩種情況例外:
- 腸胃道消化及功能較差者,需視情況改成餐後。
- 保健品還是需要根據全成分判斷服用方式,若有添加其它需餐後使用的成分,像是薑黃粉、乳香,則可能需要改成餐後使用。
膠原蛋白推薦三大挑選步驟
- 成分選擇:根據需求選擇自己要的主成分、輔助成分,確保成分含量足夠,且有效胜肽經過定性定量。
- 注意是否有自己的過敏原:膠原蛋白是由動物萃取,常見的主成分是:魚皮、魚鱗、豬皮、雞軟骨,優先確認成分及過敏原標示中沒有自己的過敏原,預防吃了反而發炎。
- 查看官方檢驗報告及產品相關證明:
- 檢驗:重金屬、病原性微生物、真菌毒素、防腐劑、塑化劑、著色劑、動物用藥殘留是常見且基本的檢驗,同時也要注意檢驗時間,能幫助判斷是否相對安全。
- 專利商標:各國專利法的規定皆不同,也分為不同類型,像是台灣有「發明專利」、「新型專利」、「設計專利」,可以直接上網搜尋專利名稱,查看申請的類別及實驗數據,一般來說參考的優先順序為:人體實驗 > 動物實驗 > 細胞實驗。
- 製造認證:證明產品在製作過程中的品質管理,讓產品的安全衛生更有保障,像是 ISO22000 、 HACCP 。

想要選到有幫助的膠原蛋白,需要注意的細節其實比想像中多。了解以上知識,不只可以增進選購能力,也可以避免被非專業人員話術哦!
參考資料(請點擊將此展開)
- Gencoglu, H., Orhan, C., Sahin, E., & Sahin, K. (2020). Undenatured type II collagen (UC-II) in joint health and disease: a review on the current knowledge of companion animals. Animals, 10(4), 697.
- Lugo, J. P., Saiyed, Z. M., Lau, F. C., Molina, J. P. L., Pakdaman, M. N., Shamie, A. N., & Udani, J. K. (2013). Undenatured type II collagen (UC-II®) for joint support: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in healthy volunteers.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ports Nutrition, 10(1), 48.
- 全國法規資料庫 專利法
如果覺得文章實用有幫助,請分享給身邊需要的朋友,有任何問題也歡迎在下方留言唷!謝謝❤️
※飲食營養會依照每個人需求、年齡、性別、疾病、身體狀態、喜好而異,也與運動、睡眠、壓力、荷爾蒙、腸胃道、情緒有關,需個人化評估、建議及調整。
※若合併有其他疾病、特殊症狀,或是特殊需求,如糖尿病、癌症、嚴重腹瀉、嚴重便秘、腸漏症、慢性發炎、慢性過敏、檢測重金屬過高、牙口不好等等,務必諮詢專業營養師做詳細的評估及個人化建議。
By 阿潛營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