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壓力大,課業、工作、經濟、家庭、人際關係都會讓壓力增加,一旦超出閾值太久,甚至突然劃破天際,對身心健康的影響非常深遠,後續要花一段時間修復。預防勝於治療,自我察覺是預防的第一步。
壓力指數測量表
用12個簡單的問題初步檢測壓力指數,幫助大家察覺目前的壓力狀況。作答時請以最近兩個禮拜的狀況為主。
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
壓力大症狀有哪些?
在《從此不再壓力山大》書中提到,我們可以把「壓力」想像成「水」、「抗壓性」想像成「水杯」、「紓壓方法」想像成「湯匙」。
每個人天生的水杯大小、形狀皆不一樣,甚至有人裡面本來就有一些水。
當壓力不斷累積,水會慢慢增加,直到溢出杯子的那一刻,身體會開始有一些症狀,有的人是頭痛,更難專注做事;有的人是免疫力降低,變得容易感冒;有的人是情緒逐漸不穩定,無法克制自己;有的人是腸胃道變得敏感,絞痛、拉肚子樣樣來。
除了上面症狀,常見的壓力大症狀還有想吐、睡不著、胃痛、經期亂、憂鬱、自律神經失調、心血管疾病、職業倦怠,甚至過勞,講也講不完。
身體很誠實,是壓力超出閾值的指標,當有一點點跡象時,如果有所察覺,可以用不同的紓壓方法,及時用「湯匙」把「水杯裡的水」撈出來。

壓力是什麼?
對「壓力」有正確的認識,也是減輕壓力的一環。想先問問正在看文章的你,你認為壓力是什麼呢?
我詢問身邊的人,得到以下答案:
小夫:「當被人、事、物、自我想法,壓迫的時候。」
小宋:「壓力對我來說是一種助力,幫助自己成長的一種力量。」
沒錯,這些都是壓力,活著不可能沒有壓力。從中也可以發現,壓力是「敵人」,也是「隊友」。
適當的壓力可以幫助我們跑得更快、表現更好、想得更完善。這邊舉幾個例子:
- 起床發現上課或上班快要遲到了!本來要15分鐘的盥洗,5分鐘結束出門。
- 面對考試將近或報告來臨,前一天的效率蹭蹭蹭地提升。
- 面臨重大決策時,會收集很多資料、與他人討論、試想可能會發生的事。
但是,當這些壓力不斷累積,或生活突如其來的劇變,回到上述書中的比喻,「湯匙」來不及把水撈出,讓水杯裡的水滿出來,身心就需要一段時間修復。
如果更廣泛的說,壓力可以區分為「心理壓力」和「生理壓力」,前面說的都是心理壓力,生理壓力則是指:身體發炎、過敏、毒素、刺激性食物過多、疾病。
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心理壓力」和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腎上腺素(Epinephrine)、皮質醇(Cortisol)、脫氫異雄固酮(DHEA)相關;「生理壓力」和慢性病、病原體、黴菌毒素、重金屬、環境荷爾蒙、飲食不均、生活作息不良有關。

壓力大怎麼辦?
生理壓力需要尋求專業醫療人員找出問題並介入,因此文章我們著重討論「心理壓力大怎麼辦?」,而且重點在「紓壓方法」、「飲食」以及「保健食品」,提供給大家參考。
紓壓方法
根據效果可以分成「短期」和「長期」。
|短期效果
可以在當下感受到發洩和釋放,感到快樂,但是容易過度使用、成癮,後續可能形成其他壓力。
- 玩遊戲、滑手機、看劇:容易熬夜,結束後空虛感席捲而來。
- 逛街購物:收到帳單的壓力。
- 吃東西:體重變化的壓力,如果飲食嚴重不均,也造成身體發炎。
- 訴苦抱怨:長期可能對他人造成負擔,影響人際關係。
- 睡覺:如果不是正常時間點睡覺,會影響生理時鐘,白天容易精神渙散、無法專心。
短期的紓壓方法只要不成癮,不會造成更多壓力,就是好方法。
|長期效果
當下執行時可能感到有點壓力,但後續效益龐大。
- 看書:到書局逛逛,買下最有興趣的書(任何類型皆不限),想靜下來或轉移注意力時翻翻幾頁。
- 唱歌、跳舞:一個人在家裡或包廂盡情的唱歌、跳舞。
- 紓壓小物和動作:準備一個紓壓捏捏樂、抱抱親密的人、抱抱寵物,或平時儲存紓壓影音,例如:可愛動物影片、輕音樂。
- 練習橫膈膜式呼吸:慢慢吸氣讓腹部360度輕微擴張,並慢慢吐氣。(可以參考醫院的教學影片)
- 運動:平常可以多嘗試不同的運動,感受運動當下的呼吸、運動後的放鬆,找出喜歡或是不討厭的運動,像是瑜珈、太極拳、皮拉提斯、慢跑、抱石、重訓、打球,慢慢建立習慣。
- 正念練習:透過察覺呼吸、身體、想法、聲音,讓自己專注在當下。
- 表達式寫作(Expressive writing):由心理學家James W. Pennebaker設計的方法。拿一張紙和一支筆作為「安全、私密、只屬於自己的空間」,限時15~20分鐘,把所有想到的想法、開心、不開心、委屈、憤怒、難過等其他情緒寫下來,想寫什麼就寫什麼(髒話也可以),而且中間不能暫停思考,一直寫一直寫,時間到馬上停筆,撕毀那張紙並不去回想,連續執行四天,觀察自己的變化。
建議每個人至少培養一種長效紓壓方法,才能夠最大程度的降低壓力。

飲食調整
壓力大時你會不會想喝飲料、喝酒、吃高糖和高油食物呢?
沒關係我也是,這是人體正常反應,我們不用苛責自己,但可以先暫停3分鐘,輕柔地問自己幾個問題:
吃完真的會感到放鬆、釋放壓力嗎?還是單純嘴饞呢?
有沒有其他紓壓方法?要不要先嘗試看看其他方式呢?
也許前幾次沒有明顯的改變,但多暫停幾次、多問幾次,或許就有些微的變化。如果想用其他食物替代,你可以選單包裝小點心、米餅、溏心蛋、豆花、茶凍、愛玉、堅果、白木耳飲、無糖茶、無調味果乾等等,也可以找有經驗的營養師幫助你。

保健食品
有時候暫時沒辦法找到好的紓壓方法,也可以嘗試吃保健食品調整,並觀察1~3個月。
- 適應原:是能夠幫助身體應對壓力的植物,應用在「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的功能失調」,像是南非醉茄、西番蓮、聖約翰草、亞洲參、西伯利亞人參(又稱刺五加)、冬蟲夏草菌絲體、紅景天、神聖羅勒、假馬齒莧、甘草的萃取物,會根據功能失調的階段使用。
- 磷脂醯絲胺酸+魚油(高EPA):磷脂醯絲胺酸能調節過高的皮質醇,魚油(高EPA)可以降低發炎。
- 麩胱甘肽:又稱為穀胱甘肽,可以幫助身體抗氧化、抗發炎,是壓力大時容易消耗的營養素。
延伸閱讀:魚油怎麼選才不踩雷?2024完整懶人包教你挑對高CP值魚油!
延伸閱讀:魚油濃度怎麼算?簡單3步驟馬上學會!(內附魚油濃度計算機)
如果想要精準挑選保健食品,需要經過抽血、唾液檢驗過後,由專業的功能醫學營養師、醫師評估。

當然,找出壓力源頭並處理,是最根本的方式,如果現在的方法都沒有用,也可以找心理師聊聊,梳理和重整內心的想法。
參考資料(請點擊將此展開)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
- 《從此不再壓力山大:給忙碌人士的紓壓撇步》–蘇益賢
如果覺得文章實用有幫助,請分享給身邊需要的朋友,有任何問題也歡迎在下方留言唷!謝謝❤️
※飲食營養會依照每個人需求、年齡、性別、疾病、身體狀態、喜好而異,也與運動、睡眠、壓力、荷爾蒙、腸胃道、情緒有關,需個人化評估、建議及調整。
※若合併有其他疾病、特殊症狀,或是特殊需求,如糖尿病、癌症、嚴重腹瀉、嚴重便秘、腸漏症、慢性發炎、慢性過敏、檢測重金屬過高、牙口不好等等,務必諮詢專業營養師做詳細的評估及個人化建議。
By 阿潛營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