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營養師分享近10年:常見食物中毒的來源、症狀、緊急處理及預防詳解!

食安事件、食物中毒新聞層出不窮,2024年1月的蘇丹紅事件、3月的寶林茶室中毒事件、4月的藏壽司中毒事件等等,搞得大家人心惶惶,卻也不知如何是好。手上的食物真的安全嗎?該怎麼更安心地享用美食?營養師將會介紹常見的食物中毒原因,並告訴大家如何預防!

絕不能小看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並非小事,被破壞的腸道健康,會需要一段時間的修復(單純補充益生菌很可能無效),若置之不理,長期腸道發炎,可能會影響到營養的吸收、自律神經、睡眠、情緒、過敏、疼痛等

食物中毒示意圖
食物中毒示意圖

食物中毒的定義

二人或二人以上攝取相同的食品而發生相似的症狀,稱為一件食品中毒案件。

如因肉毒桿菌毒素而引起中毒症狀且自人體檢體檢驗出肉毒桿菌毒素,或由可疑的食品檢體檢測到相同類型的致病菌或毒素,或因攝食食品造成急性食品中毒(如化學物質或天然毒素中毒等),即使只有一人,也視為一件食品中毒案件。

食物中毒的症狀

常見症狀為脹氣、腹痛、腹部痙攣、腹瀉、水瀉、噁心、嘔吐、血便、糞便黏液、裹急後重(經常有便意,卻無法順利排出)、發燒。

造成食物中毒的常見原因

近十年(2014~2023年)通報的食品中毒資料統計,前十名分別是:

  1. 諾羅病毒
  2. 金黃色葡萄球菌
  3. 仙人掌桿菌(蠟狀芽孢桿菌)
  4. 沙門氏桿菌
  5. 腸炎弧菌
  6. 組織胺
  7. 植物性來源
  8. 病原性大腸桿菌
  9. 輪狀病毒
  10. 霍亂弧菌
食物(食品)中毒案件數比例
食物(食品)中毒案件數比例圖

一旦發生食物中毒,腸胃道菌叢被破壞,很可能衍生其他困擾,或需要長時間調養身體,如果我們能事先預防,從平常的飲食、生活習慣中留意,能夠大幅降低食物中毒的發生。

營養師整理了常見的病因來源,以及預防方法,讓我們一起認識吧!

 常見來源預防方法
諾羅病毒受汙染的食物、水源勤洗手、定期清潔和消毒、注意個人衛生
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口勤洗手、接觸食物時隔絕傷口
仙人掌桿菌(蠟狀芽孢桿菌)穀類(澱粉)、牛奶、蔬菜、魚、肉、炒飯預防蚊蟲病媒、食用前再加熱、妥善保存食品
沙門氏桿菌受汙染的生肉、雞蛋、牛奶、糞便交叉感染食物煮熟、手部清潔、避免生肉交叉感染、預防病媒
腸炎弧菌海鮮良好保存和衛生習慣、適當烹調溫度、避免生食海鮮、預防交叉感染
組織胺鮪魚、鯖魚、鰹魚、鬼頭刀、秋刀魚、沙丁魚選擇衛生條件較好的魚販、確保魚類適當貯存及保鮮、沒立即食用則冷凍、解凍到烹煮不超過2小時
病原性大腸桿菌生食(生牛肉、生菜沙拉)、交叉感染確實清洗食材、避免生食、食物煮熟
輪狀病毒受汙染的食物、水源勤洗手、定期清潔和消毒、注意個人衛生
食物(食品)中毒常見六大病因物質
食物(食品)中毒常見六大病因物質

疑似發生食物中毒,該如何緊急處理?

如果懷疑發生食物中毒,首要任務是就醫,情況嚴重請直接前往急診,症狀輕微可以選擇肝膽腸胃科和家庭醫學科,幼童則至小兒科就診,過程中務必告知醫生主要症狀、用餐內容,並儘快治療。

身邊若有人協助,可以同時請他拍下可疑的食物,密封後冷藏保存,並通知當地的衛生單位。

疑似食物(食品)中毒該怎麼辦
疑似食物(食品)中毒該怎麼辦

預防食物中毒的五大原則

  1. 要洗手:飯前飯後都要洗手,若有傷口務必完整包紮。
  2. 要新鮮:注意食物貯存方式,及環境衛生,注意水源乾淨。
  3. 要生熟食分開:處理生食和熟食時,要使用不同的砧板、刀具、容器。
  4. 要徹底加熱:將食物完全煮熟(中心溫度超過70℃)。
  5. 要注意保存溫度:食材適當的保存,冷藏低於7℃,冷凍低於 -18℃,室溫下不能放太久。
五要原則預防食物中毒
五要原則預防食物中毒

平常為自己、身邊的人留意飲食內容和環境,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貯存習慣,可以更安心地享用美食,為健康把關!

參考資料(請點擊將此展開)
  1.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如果覺得文章實用有幫助,請分享給身邊需要的朋友,有任何問題也歡迎在下方留言唷!謝謝❤️
※飲食營養會依照每個人需求、年齡、性別、疾病、身體狀態、喜好而異,也與運動、睡眠、壓力、荷爾蒙、腸胃道、情緒有關,需個人化評估、建議及調整。
※若合併有其他疾病、特殊症狀,或是特殊需求,如糖尿病、癌症、嚴重腹瀉、嚴重便秘、腸漏症、慢性發炎、慢性過敏、檢測重金屬過高、牙口不好等等,務必諮詢專業營養師做詳細的評估及個人化建議。
By 阿潛營養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文章目錄
返回頂端